查看原文
其他

宋月萍:教育政策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南都观察 南都观察家 2022-05-05


宋月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副院长

全文3600余字,读完约需6分钟


本文整理自“开城门:流动人口子女应该在哪里接受教育?”沙龙中宋月萍演讲。


升学渠道的缺失和过高的报考门槛,切断了流动儿童努力学习与获取更好教育机会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孩子心理成长发育的敏感阶段,迁移流动所带来的社会关系重构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可能引发不良的心理状态。

如果一个地区能够放开异地中考,肯定会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带来一个比较大的收益。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这样一个异地教育政策(中考放开)会对流动儿童和流动人口,带来什么样的促进? 


中国人口流动是一个相对比较普遍的现象,而且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我认为流动人口规模会进一步扩大,最近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普遍的、高速的迁移社会。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比如带着配偶和子女外出务工。在城市跟城市之间的迁移流动现象也会越来越普遍。


 城市之间的迁移流动现象越来越普遍。© Pixabay


我们这次普查的信息里面,还没有看到上述家庭化这样的趋势,但总体上来看,中国流动儿童的规模会越来越巨大。人在不同的阶段,对于服务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怎样去回应儿童健康、教育,尤其是教育方面的需求,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但是在我国,尤其是近十年来,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需求,总体上得到了什么样的政策回应以及带来怎样的影响?下方根据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制作的流动人口年龄金字塔显示,流动儿童从小学到初中,占同年龄段儿童的比例是下降的。


 考虑到中考、高考等政策限制,不同年龄的儿童流动情况呈现较大差异。© 宋月萍


10-14岁、15-19岁这两个年龄段随迁儿童的占比,和5-9岁义务教育阶段的,甚至0-4岁相比,整体上比例是下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当地的高中教育,或者说异地中考、高考等相关的教育政策,会影响到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预期,进而影响到随迁的可能。


我今天介绍的研究,起因就是我们想看一下,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异地中考政策对流动儿童的影响,尤其心理健康层面的。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有一个更加稳定的机会预期是非常重要的。


人口老龄化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高素质、大规模的流动人力资源供给。要是能够上升到这个高度来看待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作用,我们就能够去厘清一些问题。


 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宋月萍


从另一个角度看,让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能够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家庭化过程,从而在城市有更好的社会融入,是我们“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举措。如果说一个流动家庭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城市接受完初中教育之后,发现因为城镇的一些学籍和户籍限制,自己很有可能上不了一个好的高中,甚至上不了高中,他就可能决定回老家去。这个时候他不是一个人回去,而是很大概率也会带动另外一个劳动力回去;妈妈回去伴读的情况越来越多,在老家的县城租个房子,陪读、伴读。


这一方面对于家庭持续稳定的发展不利,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事实上造成了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尤其是在我们这个马上进入深度老龄化的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


 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演变历程。© 宋月萍


异地中考相关的政策,事实上是发生过一些变化的,尤其是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从1996年开始,我们就城镇流动人口的就学途径展开了一些试点和探索。1998年,流动儿童可以通过借读的形式来就学。2003年是很重要的一年,这时候政策明确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的公办中小学为主承担相关的教育工作。这对具体的职责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区分。2012年开始实施所谓的异地中考、异地高考的相关升学办法,我们曾经和段成荣老师带过一个团队,对每个省针对“2012年办法”具体回应的地方政策进行归类,看其开放程度到底如何。


2014年,财政保障以及教育发展的部分被进一步纳入到流入地政府的责任中。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了“进一步推出随迁子女入学同城化”,“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等相关举措。政策层面上总体明确了相关的管理职责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无论是细化到同城化的待遇上,还是财政保障上,政策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这是一个基本的背景。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情况。以异地中考政策为例,2012年异地中考和异地高考开放了。2012年底到2013年初各地政府陆续颁布了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方案,来缓解高中入学机会上的一些不公平。


 异地中考政策。© 宋月萍


但是按学制,上完初中之后要么上普通高中,要不就接受中职教育。我们在梳理不同地区的相关政策时,发现普通高中的报考条件是有限制的。一方面可能是一些户籍条件,但更主要的是,会对学生的学籍或者居住稳定性、家长职业稳定性有一些要求。例如,如果你户口不在某地,就必须接受完三年的学籍教育才能够在本地报考,有些地方还需要提供比较稳定的租房合同,证明你在本地租住了一定的年限。甚至有些地方还要求家长在当地区县缴纳社保,或者提供家长的劳动合同,来证明就业的稳定性。


另外,在具体实施时有些地区实行双轨制招生,即流动儿童和本地的儿童分开招生。报考学校类型上,某些地区流动儿童接受完初中教育之后,只能报考中职,而不能报考高中,这就很有可能与他自己的教育期望不符,这是一个人为制造的天花板。双轨制招生会带来一定的回流(流动儿童返回“老家”)压力。


▲ 异地中考政策存在有限开放、门槛高的问题。© 宋月萍


表2中2015年的数据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研究院,总体上来看,能从初中升到高中的流动儿童比率。比全国的数字更低一点。


如果流动人口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完初中教育,然后在升高中的过程中,跟其他儿童相比受到区别对待,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一方面,他接受高中教育的几率确实会降低。高中事实上是一个人力资本的分水岭,只有接受完普通高中的教育,才能够进一步升学接受大学教育。


外,不同地区不同的异地中考政策也会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一些影响。从心理发展情况来讲,初中阶段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期,这一点值得关注。


 初中儿童心理特征。© 宋月萍


此外,不同地区不同的异地中考政策也会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一些影响。从心理发展情况来讲,初中阶段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期,这一点值得关注。


这里有2个问题:

1、开放异地中考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不同的开放程度,对流动儿童的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

3、前两个因素如何通过影响流动儿童对教育的理想期望与实际情况两者间的差异,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这个研究是关于流动儿童的理想期望跟他实际接受教育情况的差异,以及异地中考政策的改变是否会改变这个差异,并由此来看政策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机制。


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调查数据中心一个针对初中生的长期追踪调查,在全国一共走了28个县,随机抽取112所学校,每个学校的初一和初三都有抽样。这里只用了初三的数据,每个学校抽两个初三班级,抽中的班级整群做调查,所以问卷的信息涵盖量比较丰富。内容除了学生基本信息和经历外,主要针对心理健康。


同时,我们在校级问卷上知道当地的异地中考相关政策情况。在心理健康方面寻找了相关的凸显抑郁、焦虑以及教育期望、自我效能感的一些变量,合成一个心理健康得分指数。


 研究中的自变量。 © 宋月萍


从政策角度,根据一个县有没有放开异地中考、以及异地中考的开放程度,做了未放开异地中考、有效放开异地中考,以及完全放开异地中考这样3个度量。28个县中:6个县区没有放开(异地中考政策),只能够去考中职,8个完全放开,14个是你可以考,但是有包括居住年限等相关的要求。


 不同开放程度的中考政策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 宋月萍


图中是一个基本的分布。从数据看,参与调查的78%儿童来自于有限放开或者是完全放开的地区,他们能够享受相关的政策,而这78%里面,又有56%是来自有限放开的地区。


心理测量方面是一个合成变量,做了一个0-12分的度量,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计算放开异地中考跟没有放开异地中考的均值,一个是8.5分,另一个8.43分,总体上没有特别大的差别。而“完全放开”、“有限放开”、和“未放开”之间还是会有一定的差距。


在控制其他相关变量之后,我们发现:如果这个孩子所在的地区放开异地中考,能够显著提高他的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我们可以看到,和那些没有放开异地中考地区的孩子相比,“有限放开”或者“完全放开”异地中考政策,能够非常明显地提升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是降低焦虑和抑郁倾向。


我们问了两个问题:一、如果不考虑家庭情况,在你的理想中,上学要上到什么程度?二、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你觉得自己能上到什么程度,由此观察心理期望和教育现实之间的差别。


数据告诉我们,在放开异地中考政策的地区,政策会拉近理想和实际之间的差距,让理想进一步照进现实。尤其是有限放开和完全放开的地区,两者都能够缩小孩子理想跟实际教育情况之间的差距。


异地中考政策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一部分是通过教育期望差异产生的。升学渠道的缺失和过高的报考门槛,切断了流动儿童努力学习与获取更好教育机会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孩子心理成长发育的敏感阶段,迁移流动所带来的社会关系重构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可能由此引发不良的心理状态。而放开异地中考,就会通过降低流动儿童心理期望和教育现实存在的差异,满足其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给流动儿童带来教育公平的感知和实现教育期望的可能性。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他的焦虑、抑郁倾向,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分。



 针对流动儿童的相关建议。© 宋月萍


简短做一个总结,异地中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政策。按现在所谓的“普职比1:1”的规定,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50%,最近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也比较多,带来了很大焦虑。从父母或者从一个家庭的角度,大部分人相信孩子应该接受更高的教育,去高中、去大学。这样的教育政策,可能会有一个多维的福利。


所以,对流动儿童来说,进一步放开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机会,事实上不仅仅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也应该是全阶段、全历程教育机会的均等化。


*本文整理自开城门:流动人口子女应该在哪里接受教育?沙龙中宋月萍演讲部分,经嘉宾审定和授权发布。点击

杨东平:开城门,用教育红利来弥补人口红利的消失;

聂日明:激励政府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投入

阅读沙龙其他产出。更多沙龙产出将继续发布。


*欢迎给南都观察投稿,投稿邮箱 guancha@nandu.org.cn;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讲谈社·日本的历史》文汇出版社)图书十册中的任意一册。



点击关键词,阅读推荐文章


社会治理:人脸识别Ⅰ贫富差距文明码“公信力危机”2020洪灾流行病调查北京垃圾分类防疫体系校园欺凌III

现代生活:“社会性死亡”|“拼单名媛”“车厘子自由”人脸识别Ⅰ私域流量文明码“政治正确”小区物业救灾社会达尔文主义美国政治制度杀妻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